close
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
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
社會的進度來自人群需求的互動,而需求的標的在於情報的掌握與使用,進而驅使設計改進每一種操作介質。
發明或是改造,動力皆起因於不敷使用的需求,然後開始想像"如果可以. . .",於是產生技術的設計製作。
 
我的觀點始終都還是來自於對人的研究分析  所以我用社群操作理論來看 Web 的發展 
 
起點  我們在全球  有數以百萬計的網路使用者 從早期的DOS模式以數據機獨立撥接連線交換情報開始
科技的進化  丟出了一些新的工具功能  像是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直覺式的OS操作系統 
隨著使用者的廣泛接受與需求的運用  越來越多人利用WEB這個工具  包含釋出情報的人  以及想蒐集情報的人
雖然  他們也只能在大量的呈現  以及大量的猜測目標  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誰看的到  誰會去看
也不會知道自己需要的資料要去哪裡獲得  要去哪邊找  釋出者與蒐集者  在這個階段裡面
所扮演的腳色  就是初期獲得工具或革新情報交流概念的人群  由於新奇有趣  便盡情的發揮自我功能
並試圖從過程中發現自己創新差異  享受  並開始擴散使用經驗 
 
WEB 1.0剛進入人類的生活時候  純粹是一種被動呈現規格與媒體的定位  像是另一份報紙  另一台電視畫面
想要別人看到某些東西  於是就有一群人拼了命的上傳上傳資料  但也只是假設會有人來看
想要找到期望中的情報  所以就有一群人每天不斷的點選連結不斷的閱讀畫面  但也只是猜測會找到
漸漸的這群獲得使用的人  根據這兩種需求的目標  逐漸推動技術去解決需求  慢慢開始產生許多功能與再定義
以傳統的市集與聚會演變出多對多的討論空間  像是聊天室  留言板  討論區等等功能
模仿個人的社交活動一對一的交談則開發出像是  即時通訊  網路電話等等工具

而最大宗的情報提供  則因為既有情報資源的瞬間大量的複製  因此呈現出入口網站  或是主題類型的社群網站
或是各種以EC或特殊專業分眾的切割  來界定情報組成架構  並利用資料管理的概念進行編目 有效利用
從來不會在各場合缺席的商業行為  便是抓準這樣的使用環節中  畫面的閱讀是一種必然 
因此  除了因應各種功能需求而開發軟體進行銷售之外  最大的獲利便是來自複製傳統媒體的呈現與收費概念
透過使用者瀏覽閱讀情報的過程  安插商業價值的訊息與圖塊  並從中收取佣金製造利潤
 
進階  隨著WEB使用者的快速增值  WEB上面的資料涵蓋與庫存數量也飛快的成長  根據社群操作的理論
當賦予族群一些新的  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是概念使其與眾不同產生差異的價值觀感  在此我們設定提供的是使用經驗
而大量的使用者確實也因為體會  享受這些的使用  因此產生新的價值觀感  而後為了維持獨特與優越
族群將自行付出  進一切力量  使自我維持這項優越的存在  並讓自我持續保有這樣與眾不同的價值
他們是透過WEB的使用  確實體會到好處  包含資訊情報的串聯傳遞  散佈速度以及蒐集查詢情報的再利用
其中  有人獲得比傳統媒體更大的廣告價值  有人獲得情報快速統整蒐集的效益 也有人是從中賺取媒體廣告的獲利
到此  有獨特經歷的群眾將逐漸物與類聚  產生同質性的吸引與互斥的排他

每個使用者擁有獨特的經驗  透過分享與感染的效果  將個體存在再度肯定並試圖以自我經營的方式向外擴展
從社群操作理論的階段來看WEB的運用發展  在初期  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使用者開始接觸體驗 
然後根據使用情境與經歷  享受其中  型成新的自我價值  引以為傲 
接著並試圖自行付出  不斷創造更新用以延續優越感  以及不停的對其週遭傳達使用經驗的獨特與優良
隨著時間發展  族群之間開始產生群聚的同躋效應  面對不同體驗感觸的使用族群  也產生吸收與排斥的作用
因此WEB的運作開始出現巨大的變動  有龐大資料集中呈現的總入口模式的運作  
也有單純目標搜尋模式的單一窗口概念  使用者彼此之間  也因為WEB有切割時間空間的特性  
逐漸演變成面對面以外另一種人際互動的關連

就算是身處不同國家  使用不同語言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  卻因為某些共同的使用經驗與興趣 
利用WEB重新結合成不同的數種群眾組織  結構而成不同中新思想不同認知主軸的社群團體
在這段過程中  商業行為便在各種結構重新的組織之中  與連結之中  取得獲取利潤的操作空間
 
當然  在轉變的過程中  存在著巨大的傳統社會的壓抑與箝制
基於群眾彼此之間試圖分享彼此的共同樂趣  經由經驗的共享  延續認同的價值
最大的障礙  在發展過程之中  莫過於 歷屆P2P軟體的創造  與不斷累積的官司  詳細的糾纏情結在此不多做說明
我只針對環境提出概念  之所以P2P軟體的發行會不斷的招致官司敗訴的賠償損失  只是在於
目前為止 P2P的概念被運作的環境  以及交換的標的  都是舊世界的傳統運作關節與傳統獲利標的
因為人類需求而產生的科技所發展出來的軟體功能  這無疑是帶領我們走向未來的方向

只不過  傳統的價值認知與經營運作的方式  幾百年來不肯更改  依舊將獲利集中在財團與機制之中
P2P軟體的敗訴  僅僅是說明了  舊世界目前還擁有足夠的權勢  
但絕不代表他們有能力持續在未來阻止群眾的意識發展
 
回到社群操作與WEB發展的觀察  以社群的發展階段來驗證WEB的前兩階段之後  未來如果還有WEB 2.5 / 3.0 ...
那我們來看其中的轉變會有幾種軌跡推測  有多少商業獲利的空間可以操作  有多少結構性的轉變會進行演化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  具有更大交換威力的P2P軟體的研發  推動更完整的虛擬資料庫的架構
也就是讓WEB經由現在的個人化經營的模式  結合慣性目標的搜尋引擎概念  
直接讓擁有共通概念的使用者彼此接觸
這個描述  用現在比較通用的表達方式  我覺得 "Blog to Blog"接近但非完全
而用這樣的發展反觀現在的環境   由於世界的觀念被網路的時間空間重新切割成不具有距離感的場域

因此  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將會是一個結合的門檻  畢竟  有許多意念上的溝通是需要透過文化與文字具象的語言
才能產生價值與意義的認知傳達  而不僅只是把溝通用在於行為動作的表態
這部份未來將會產生具有人工智能思考與判斷功能的轉譯軟體  去承接這樣的責任  這會是一個具有關鍵影響的開發
基於WEB的運用將會在人類的社會中形成一種信仰的價值功能  使用與否的信仰差異 
以及同樣使用卻有不同體驗的信仰差異  彼此的群聚效應之間  將會需要互相取得平形震盪的動態平衡
商業行為的價值判斷認知則不再是依靠產品或是供應端的成本效益的評估  
未來要創造的  是使用者之所以需要擁有
之所以針對目標產生期望值  的獲得與享受的感受去衡量  從而評估價值空間
 
不會產生變化的是人類對於情報的需求 認知的價值  所承接的娛樂或是交換  交易 媒合 仲介代理等功能
過程之中  網路不網路也只是工具的代稱  媒體的分類與運轉的手法差異  這些終究會隨著技術進步逐漸消滅
未來  不會有電視機 電腦 汽車LCD 戶外看板 手機 櫥窗...etc  只會有資料庫 媒介 與接收使用的道具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ntag01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