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我們設定一個人所建立的人際關係,能維持有二十個穩固的繩索結構的聯繫,
那麼先不管是否大量使用媒體功能去協助往來,只要關連的人際數量超出這個數字,
彼此的關連就會越來越細,相反的若是低於這個數量則關連的結構就能緊實的更為粗壯,
也就是說,不管人際關連的數量是多是少,一個人能夠雙手掌握的人際關連的結構密度,
那份收束的總和數量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只是看你要分配出去的數量廣卻關連薄弱,還是數量少但是結構強韌。

大量使用科技媒體確實加快速度讓你我與世界緊密貼近,
事實上,關連的緊密需要時間催化,一樣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面,儘管媒體能創造的時空重疊再多,
彼此關係的結構強韌不再如往常一樣,取而代之是數量龐大的人際關係,相對於以往的結構緊實,
現在的關連雖然更為廣泛且遠佈,但結構微薄,連結的次數少而且內容單純,容易脫落。
別管由古至今,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依然有著許多人生活中沒有媒體的充斥,
居家環境周遭也沒有來自各種媒體的訊息聲量的介入,然而要稱之為與社會脫節,倒也不盡然。

也許有的家人因為各種不同原因分隔兩地,一年見面不到三五次;也有人因為生涯規劃,
有幸與家人同居一室,但我們卻不能斷言前者與家人的關係,因為連絡少見面少,
所以感情一定不好,也無從認定後者因為朝夕相處所以家人關係就比較融洽,和樂融融。
在台灣現今依舊存在著一些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管是水稻還是蕃薯,每天每天做的
就是一樣重複又重複的動作,你說這些人沒有人際往來嗎?錯了!他們的人際往來結構強大到
居住在都市的你我看了會傻眼的地步,今天傍晚回家發現腳踏車壞了,隔天提早出門先牽去隔壁村的
腳踏車行,店家雖然還沒營業卻是逕自擱在店門口就轉身去田裡工作。

傍晚,拎著一袋的蕃薯葉與兩根蘿蔔,散步到店家閒聊了一陣子之後,便開心的騎上那部
默默就被修好的腳踏車回家準備晚餐。他的每日生活中,人際關係數量少而且內容簡單,
也因為如此,能夠一再的重複執行並且投入經營的付出時間就多,彼此所運轉出來的結構能量就大,
銜接的密度就會強韌。每天晚上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相片翻著日曆,數著孩子們下次要回來的日子,
甚至早在一兩週之前就事先將庭院灌木的雜枝修剪,他說孩子開車回來才不會刮傷。

他跟遠在外地的孩子們聯繫的管道大概就只有客廳那隻老舊的電話,但是每通電話聲響之後都是
有著相當程度的關懷或是重視投入其中,也許時間也不長,但是逐次累積的能量卻都只為了用在
少數幾個會有家人相聚的節日當中,為此,便足以成為讓他終年努力工作的動力,一大片的收成
只為了做幾袋年糕捆幾串粽子或許不是很符合經濟效益,卻是當下他仍然且能夠做的付出。

某些地方也有著另外一種完全相對的個體存在,每天電腦手機是二十四小時開機狀態,固定時段
就去盯著各個大小螢幕確認有多少電子郵件及時通訊或是手機短信。你可以隨便翻報紙任意指個新聞主題,
他可以告訴你他只要用幾通電話可以幫你聯繫到那個主角,幫你搭線甚至是幫你引薦。

沒錯,
確實有理論根據指出,世界上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連不超出六個層級。相對於前面敘述的繩索般的聯繫,
這種我會舉例為蜘蛛網般的人脈,而這樣的關連聽起來很接近,使用起來似乎也很密集,
事實上卻只有分散的廣泛與聯繫的延伸接觸罷了。不管目標為何,從中心起點開始往外看,
一定有幾條路線曲折銜接,但那些條路線只是看起來存在卻不保證有用,應該有接觸卻不保證流暢。
如此的人際關係的縮影可以從MSN的連絡清單中的分類看出端倪,從小學中學不同求學階段的同學名單,
到每個曾經就職公司的同事通訊錄,甚至是不同娛樂場合有不同的邀約對象,
甚至是每個不一樣的不同的電玩平台或是軟體就有可以對應找尋的友人分類。

但是我只擔心在那幾百甚至上千的人員名單之中,
有沒有一個人可以在當他難過到不知道要大哭還是要大叫的時候,
可以去想到,也能夠放心去點開來打字交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ntag01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